索引号: | 14252735/2020-00152 | 信息分类: | 卫生、体育/卫生 / 通知 |
发布机构: | 市卫健委 | 发文日期: | 2020-07-07 |
文号: | 其他〔连卫医政〕45 | 主题词: | |
信息名称: |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基层名医工作室建设方案》的通知 | ||
内容概览: | |||
时效: |
各县区卫健委、社会事业局,委属各医疗机构:
现将《连云港市基层名医工作室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连云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7月7日
连云港市基层名医工作室建设方案
综合医改以来,我市以强基层为重点,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推进资源下沉、重心下移,基层医疗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明显提升。但要看到,强基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优质资源仍然集中在市区和二三级医院,成为影响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开展基层名医工作室建设,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就近看病就医需求。为有序推进全市基层名医工作室建设,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及国家、省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出发点,聚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短板弱项,立足强基层、保基本,更大力度推进资源下沉,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逐步改善医疗服务,探索分级诊疗制度实现路径,为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新格局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2020年底,全市建立基层名医工作室30个,其中每行政县(区)不少于3个,基层名医工作室工作制度、管理体系、考核评价标准逐步健全。2022年,全市建成基层名医工作室40个,专科覆盖面更加广泛,基层名医工作室运行机制更加成熟稳定,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群众看病就医难点痛点问题、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从群众实际诉求和基层医疗机构发展需求出发,精准帮扶,不断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切实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坚持上下联动。以基层名医工作室为平台,以卫生健康信息化为纽带,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联动,探索建立稳定、成熟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制度。
坚持行政主导。落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划、组织、协调责任,根据区域资源布局和群众看病需求,兼顾已有合作关系,统筹安排基层名医工作室建设。
推进自主发展。充分利用二、三级医院优质资源,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参与管理等手段,推进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自主发展能力。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服务患者就医的便民利民平台。将基层名医工作室建设作为改善医疗服务、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方式,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二、三级医院高水平医师参与基层名医工作室建设积极性,面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组建一批中医、儿科、妇产、眼科、呼吸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等深受群众欢迎的名医工作室,通过名医定期坐诊、参与查房、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等多种方式,让名医成为基层群众看病的“知心人”、转诊的“守门人”,使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上级医院的优质、便捷服务,不断提升社区和乡镇医疗服务可及性。
(二)破解制约基层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深入调研分析基层医疗机构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薄弱环节,以提升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为重点,将基层名医工作室与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社区医院、特色科室建设等工作统筹起来,同步规划,形成合力。名医在基层机构不仅要坐诊、手术,还要参与日常管理;不仅要提供诊疗服务,还要开展培训加强队伍建设,逐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自主发展能力。鼓励名医所在机构以工作室为纽带,健全合作共赢机制,与基层单位开展科室共建,实施精准帮扶,促进医疗资源共享与下沉基层。
(三)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实现路径。名医工作室会同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团队,充分承担起签约患者健康管理职责,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避免患者盲目就医。要依托市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基层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等卫生健康信息化手段,畅通患者双向转诊渠道,积极协调上级医院对上转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要特别畅通下转渠道,推进更多康复期、恢复期患者向基层转诊,为患者提供一体化、连续性服务,着力构建有序就医秩序,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三、组织实施
(一)创建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人员,可申请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基层名医工作室:
1.具有执业医师、执业护师、康复师资格;
2.委属医院、县级医院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
3.副高以上职称(特别有影响力的可放宽到高年资中级职称),从事一线临床工作20年以上;
4.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市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优先考虑。
(二)创建程序
1.推荐申报。按照自愿、双向的原则,采取单位推荐的方法,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出申报。
2.评审确认。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市、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分别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核。
3.认定公布。经评审符合申报条件的基层名医工作室实行个人命名,由市卫健委发文确认,明确对口关系,并授予“***名医工作室(**科)”牌匾(格式见附件)。
4.考核验收。基层名医工作室三年为一个周期,期满重新评估确认。考核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合格”者自动进入下一周期工作室建设;“不合格”者取消下一轮申报资格;“基本合格”者限期整改,经评估为“合格”者自动进入下一周期工作室建设;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实行过程性评价淘汰制,市卫健委每年组织一次考核,如工作室在规定期限内仍未达到建设要求,取消工作室个人命名资格,终止工作室运行。(基层名医工作室管理办法、建设验收标准另行制定印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
对基层名医工作室实施如下组合式激励:
1.调整医联体下派医师市级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委属医院下派医师基层名医工作室经考核合格,工作室领衔人每月工作补助1000元,从市财政补助委属医院下派医师专项经费中列支。鼓励各县区协调同级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提升基层名医工作室工作积极性。
2.对基层名医工作室领衔人本人申报市级科研项目,所在科室申报基层特色科室孵化中心、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予以准入倾斜。
3.允许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基层名医工作室工作实绩,对工作室领衔人进行绩效分配或适当奖励。
4.允许派出医院对基层名医工作室领衔人实施绩效分配倾斜,或利用医联体管理经费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工作室领衔人予以适当奖励补助。
5.每年开展“优秀基层名医工作室”评选,并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开展督查考核。通过调研、专项督查、定期评估等方式,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建立名医工作室效果评估机制和年度考核方法,以强基层为重点,严格落实责任制和动态调整机制,调动上级医院帮扶基层的动力。
(三)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作用,加强对基层名医工作室宣传,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和群众的知晓度,激发名医工作室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引导群众改变就医观念和习惯,逐步形成有序就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