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4252735/2022-00163 | 信息分类: | 卫生、体育/卫生 / 通知 |
发布机构: | 市卫健委 | 发文日期: | 2022-07-04 |
文号: | 连卫办〔2022〕42 | 主题词: | |
信息名称: | 对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065号建议的答复 | ||
内容概览: | |||
时效: |
李瑶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爱老年群体布局银发经济”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止2021年底,全市户籍人口533.1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101.2万人,占人口总数18.98%,80周岁以上人口14.55万人,占人口总数2.73%,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逐年加快。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国家先后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发〔2019〕25号)等文件,省、市相应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020-2022)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关于“为社区老年群体定制理财产品,提供稳健的资产增值渠道”的建议。
多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措施,明确多类金融产品可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即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在此过程中,覆盖面广、运作稳健、客户信任度高的保险和银行的理财产品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最为稳妥,门槛最低,也能确定收益比例的投资方式。老年人理财应以稳健为主,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得高于通胀和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可以考虑国债和银行低风险理财。老年人选择理财保险应该是安全稳健为主,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其中比较适合老人的是意外住院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其次是能确保收益的,投资周期适中的理财型保险。
为解决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在银行保险服务领域面临的服务难问题,特别是老年人遇到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残障群体的无障碍金融服务问题,市银监局在全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金融服务零距离”专项行动,指导银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在全省率先完成银行业保险业特殊群体服务规范统一标准。将各机构落实情况作为年度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放心消费示范营业厅评选、“千佳”“百佳”“星级营业网点”等评选的重要参考指标。聚焦“一老一少”,银行保险机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灵活运用线上及线下宣传方式,全面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活动。精心编印《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投诉途径查询手册》宣传折页,“以案说险”典型案例等,宣传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防止金融诈骗工作、解答公众疑问、处理消费者投诉。
二、关于“发挥社区医疗服务作用,推动三甲医院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区域医联体,提供分级诊疗、上门送医、在线会诊等服务,解决看病难、拿药难问题”的建议。
市卫健委强化提升老年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积极整合医疗资源,健全医疗服务网络,大力发展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鼓励将部分公立综合、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完善乡镇(街道)、社区康复站。目前,全市共建成康复医院4家、护理院8家、医养结合机构24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92.3%以上。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床位占比达到20%以上,基本构建了15分钟健康养老服务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 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0〕45号)精神,制定《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行动方案》,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推进医疗机构就医流程改造、智能技术适老化改进及传统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 使就医流程更加合理、智能技术应用更加便捷、传统服务方式更加贴近老年人需求。一是完善"健康码"管理,便利老年人通行。使用各类"健康码"在省内各级医疗机构互通互认,医疗机构在入口处安排专职人员协助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核验"健康码”。医疗机构为不能提供 "健康码"的老年人设立"无健康码通道",并做好服务引导和健康核验工作。二是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提供老年友善服务。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形式,畅通家人、亲友、签约家庭医生等代老年人预约挂号的渠道。医联体的核心医院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一定比例的门诊号源,方便老年人通过社区预约转诊就医。逐步整合医保办、门诊办、咨询台等功能,开设"一站式"窗口为老年患者提供服务,集中办理住院预约、入院缴费、入院检查检验安排等事项。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改善老年人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三是优化网上办理就医服务,便于老年人应用。简化网上办理就医服务流程,推进互联网网上服务与医疗机构自助挂号、取号叫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取药等智能服务终端设备的信息联通; 推进居民身份证、医保卡/社保卡、医院就诊卡等功能整合,市域内就医"一卡通",老年人可在区域内医疗机构享受挂号、缴费、打印检查检验报告、取药、信息查询等服务。依托实体医院构建互联网医院网络,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为老年病人常见病、多发病复 诊等提供在线服务。四是加强日常健康管理,方便老年人就近获得服务。将老年人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人群,推进智能化服务终端应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远程健康咨询、评估、随访、建档、挂号、用药、预约上门等服务;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对有上门护理服务需求的老人,通过亲属和其他服务人员协助有需求的老年人完成线上预约、线上支付等操作,推进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
三、关于“加强智能化健康监控,通过健康手环、健康腕表等可穿戴设备与社区医疗体系打通,随时掌握老年人身体指标”的建议。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日趋严峻,养老服务领域对社区居家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全市建成农村老年集中居住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小型托老所、“关爱之家”1345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全市养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是推进居家养老中心标准化建设。为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备老年人健康指标监测一体机,建成老年人健康指标检测室140余个,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氧、血糖、血尿酸、总胆固醇等健康监测,并提供健康风险评估、持续动态监测等健康指导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健康监测服务。二是拓展“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以“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为突破口,先后建成7家虚拟养老院,推动线上线下服务同步发展,目前已实现城市全覆盖,逐步向农村延伸。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针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专业组织上门给予助医、助餐、助浴、维修、关爱等服务。三是推进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本着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服务理念,近2年我市累计投入1200余万元为全市4000余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将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员等经济困难人群中的高龄、失能、重度残疾老年人纳入政府补贴范围作为居家适老化改造重点对象,对高龄独居老年人重点实施网络接入、智能网关、无线呼叫器、人体感应器、门磁感应器等智能安全防护改造,并配备相应的辅具,有效降低老年人在家庭发生意外的风险,帮助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四是提高智慧健康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对接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社区,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发展重点面向老年人的“互联网十护理”和“互联网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建连续性的老年人疾病诊疗、护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遴选一批智慧健康养老领域重点企业、优质产品和服务。建设智慧健康与养老服务平台,提供紧急救护、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服务。
四、关于“解决老年人不会用APP打车的问题,提供“叫车热线”、“一键对讲”等服务,让老年人享受便捷出行”的建议。
为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切实解决 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苏政传发 〔2021〕18 号)要求,将实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项目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2021年组织开展以:如何上网、下载安装APP、微信常规应用、绑定银行卡、手机支付、生活缴费、健康码生成、电子医保卡生成应用、医院挂号、网上购物(淘宝、京东、美团外卖)、购买火车票、飞机票、滴滴打车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培训,全市共培训2万名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人,今年计划培训3万名老年人。为着力提升老年人出行便利化水平,市交通运输局专门制定了2022年推行适老化交通出行服务工作方案,建成连云港市出租车95128电召平台,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领域推行适老化交通出行服务。
下一步,我委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着力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优化打车、公共交通等服务,便利老年人出行;方便老人看病就医,优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推动文体场所服务适老化改造,丰富老年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便利老年人办事服务。
连云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7月4日
联 系 人:王燕妮
联系电话:80300776